黨的二十大報告就“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作出部署安排,這是新時代進行文化建設的根本遵循,也為我們深刻認識文化建設培根鑄魂的基礎性、長遠性作用指明了方向。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進步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靈魂在于守正創新。以現代化創意模式完成對傳統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賦予傳統文化因素以現代內涵和話語體系,探索傳統文化因素與智能化、數字化生產方式之間的結合,培育容易被接收、傳播的業態和消費模式,壯大產業供給體系,助推解決文化骨干企業數量偏少、有影響力文化品牌較少、內容創意不足、文化產品低端供給和重復供給等深層次結構性問題和現象,培育多元、共享的文化創意、生產、消費氛圍,是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重要手段。近年來,西安各種沉浸式體驗激活了文化基因,“不倒翁小姐姐”“長安十二時辰”等“現象級爆款IP”紛紛上線,構筑起傳統與現代融合、古樸與時尚共生的城市文化生態,豐富了文化市場,實現了產業轉型升級,加速了資源的聚合、轉化、利用能力,實現了文化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繁榮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獲取信息渠道增多、審美水平提升、個性化需求增多等因素讓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呈現新形態,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就要著眼于質量上乘、內容精彩、種類眾多、服務優質等新目標、新定位。近年來,西安立足歷史文化優勢,在大遺址保護和活化利用上下了很大功夫,以漢長安城遺址為代表的文化遺產保護水平穩步提升,“千年古都 常來長安”的節慶文化品牌熱度不斷攀升,文化旅游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步伐加快,多個“文旅新場景”成為市民隨手可拍的“網紅打卡地”,各種文化活動信息讓人目不暇接,城市成為一個生活、文化融合的豐富大舞臺。欣欣向榮間,體現著西安特色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和人民群眾的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興盛是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重要支撐。幾百年來,在“中學西傳”“西學東漸”的文明交流互鑒中,中華文化和世界文化都取得了長足發展。近年來,立足“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中國人民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我們始終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用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參與國際事務和全球治理,注重中華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相互理解、交流和共情,塑造各美其美的世界文化格局,引導和助推全球范圍的民心相通,維護我們的文化安全,也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兔年春節期間,媒體上競相轉發的“西安故事”里體現的就是“車讓人”的城市文明、“千年古都 常來長安”的城市包容與溫暖,這種傳統與現代融合、古樸與時尚共生的城市文化為國際傳播的交流互鑒增加了鮮活的西安元素。
市委十四屆四次全會提出要鑄就世界人文之都新輝煌,今年西安市《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要促進文化事業繁榮發展,這是沉甸甸的歷史使命。我們要始終牢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通過文物、遺址、舊址講好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激發人民群眾參與續寫歷史的熱情;要把握文旅融合的“主客共享”原則,讓這座城市有人文關懷的溫度;要以人民生活為原型創作更多的文藝作品,讓人民來評價,并沉浸其中、口口相傳;要學會用文化因素、國際語言講好“西安故事”;要注重傳播每個鮮活的奮斗瞬間,讓延安精神、西遷精神同改革開放精神、時代精神一起發揚光大。
[網絡編輯:劉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