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增進民生福祉,提高生活品質,要建立在高質量充分就業基礎之上。2022年,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面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改革創新,穩中求進,有效應對國內外多重超預期因素沖擊,推動經濟企穩回升,積極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就業大局保持了穩定,城鎮新增就業1206萬人,年末城鎮調查失業率降到5.5%,比較好地完成了預定目標。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持續改善民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對于穩就業,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保障好基本民生,并確定了“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的目標。這個目標與去年實際完成的任務大體一致,體現了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總體要求,有很好的實現基礎,同時,也面臨著較大壓力。為此,要多措并舉,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夯實就業促進的經濟基礎
就業的根本在于經濟發展。在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基本穩定的情況下,就業狀況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我國已進入新發展階段,經濟要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以量變的積累實現質的變化。為此,需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更好統籌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實施好擴大內需戰略,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和可靠性。
內需包括消費和投資,受疫情等因素影響,消費和投資都有恢復和擴大的問題。為此,要把消費的恢復和擴大擺在優先位置,發揮消費對于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最近幾年,有的消費被推遲了,有的消費被抑制了,有的消費則消失了。因此,要想辦法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提高人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使被推遲的消費得到恢復,被抑制的消費得到釋放,盡可能減少新的消費消失。同時,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產品和服務對于消費需求的適配性,以數字化技術促進消費新業態、創新消費新場景,推動高質量供給創造新的消費需求,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將巨大消費市場規模轉化成經濟增長持續動力。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1—2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5%,與2022年底相比,實現了由降轉增,可謂開門紅,說明刺激消費的一系列政策已落地生效,隨著政策紅利的繼續釋放,消費有望進一步轉暖升溫。
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發揮投資對于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特別是要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給民營企業吃“定心丸”,解決好民營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激發民間投資活力,使它們敢于投資、愿意投資,更好發揮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在穩擴就業中的生力軍作用。同時,要進一步擴大開放,提升國際大循環的廣度、深度和質量,繼續發揮好進出口對經濟和就業的支撐作用。
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
作為積極就業政策的升級版,就業優先政策既是勞動力市場政策和就業政策,也是一種宏觀政策。經過多年的實踐,就業優先政策不斷定型,其工具箱日漸豐富,效果日漸顯著,過去幾年在穩就業、保就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關鍵是要繼續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導向,強化經濟增長創造就業崗位的能力,把穩就業作為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關鍵指標。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對現行減稅降費、退稅緩稅等措施,該延續的延續,該優化的優化,該強化的強化,特別是要加大對困難行業企業幫扶力度,增加穩崗擴崗補助。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特別是要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和創新創業的支持力度,使經營主體更好涌現和更有活力,夯實穩擴就業的微觀基礎。產業政策要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既要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培植產業競爭新優勢,又要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發揮制造業穩擴就業的重要作用。服務業已成為我國吸納就業最多的產業,要不斷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要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將就業目標和相關指標作為制定宏觀政策的優先依據,在區間調控的基礎上,更好實施定向調控和相機調控,形成共促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合力。
地方政府作為本行政區域促進就業工作的第一責任主體,要結合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和本地實際,創造性地將就業優先政策落到實處,統籌落實各項就業促進政策,不斷拓展就業渠道,優化就業服務,加強就業管理,改善就業環境,從而形成更多各具特色的高質量充分就業中心。健全就業目標責任考核機制,將就業目標完成情況作為各級黨委和政府考核評價的重要維度,并進一步提高其權重。
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由于勞動力供給仍在高位運行,我國就業壓力總體來說仍然較大。但從過去幾年的實際情況來看,各年齡段的就業壓力不同。比如,25—59歲人口的調查失業率一直在5%左右上下波動,維持在較低水平,但16—24歲人口的調查失業率一直比較高,2022年有些月份更是一度接近20%,這兩個年齡段人口的失業率之差,呈現出不斷擴大的趨勢。因此,穩就業的重點和難點在于穩青年特別是穩高校畢業生的就業。2023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將達到1158萬人,又創新高,就業難度將進一步加大。
高校畢業生就業難,既有總量上的壓力,更有結構性的矛盾,在某種意義上,結構性矛盾是主要問題??偭啃詨毫?,雖然可以通過更高層次教育招生規模的擴大而暫時緩解,但被推遲的就業會增加未來幾年的就業壓力,因此,只能是權宜之計,更根本的辦法還是要通過需求側來緩解,即通過財政、貨幣等宏觀政策,增加總需求,推動經濟增長,進一步擴大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結構性就業矛盾的解決,則需要供需雙方共同努力。從供給方來說,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使高校畢業生的專業結構、規格、質量等更好滿足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增強高等教育對于勞動力市場的適配性。畢業生自身要增強學習和就業主動性,提升就業創業能力,動態調整就業期望,優化工作搜尋和崗位匹配。同時,解決高校畢業生的結構性就業矛盾,需求側也應大有作為。不斷推動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創造出更多滿足高校畢業生需求的工作崗位,為高水平、專業化人力資本發揮作用創造更多平臺。
政府主管部門要不斷優化產業政策,適當放松管制,使吸納高校畢業生能力強的產業、行業和企業得到更快發展。比如,文化產業具有較高的人力資本密度,也深受高校畢業生喜歡,因此,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發揮好社會資本對文化產業的促進作用,進一步壯大文化產業。補齊有關法律短板,切實維護好新就業形態和靈活就業人員的勞動權益,提高新就業形態從業者的就業質量,增強新就業形態對于青年人的吸引力。當然,加強就業服務,也是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重要途徑。高等學校要像重視招生和人才培養一樣重視就業,牢固樹立就業優先理念,增加就業創業投入,將畢業生就業狀況作為衡量辦學質量和教育投入的重要標準。政府要為高校畢業生就業提供全方位、不間斷服務,特別是要消除影響平等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和就業歧視,暢通社會性流動渠道,為畢業生更高質量充分就業保駕護航。